合肥90后女孩当殡葬礼仪师 入行3年未恋爱但不愁嫁

“明月清风怀旧貌,青天碧海寄哀思。今天,我们怀着难舍的心情,来送别我们的亲人。”身着黑色礼仪服,胸前佩戴丝巾,双手捧着悼词,面带肃穆的表情,用低缓的语音抚慰着逝者家属的心灵。在“五一”到来之际,我们走近了合肥市殡仪馆90后殡葬礼仪师,她们是如何守望在天堂口洒下青春,又与同龄的90后姑娘们有哪些不同的喜怒哀乐?

职业转换:

从助产护士到殡葬礼仪师让她更珍惜生命

1993年出生的姚星,是合肥市殡仪馆一名殡葬礼仪师,在这个岗位上已坚守3年,成熟的外表难掩脸上的青春与朝气。

当年仅19岁的姚星是一名助产护士,已迎接很多小生命的诞生,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?姚星说只缘于亲友的一场告别会:“当时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职业,感觉很神圣。如今在这个岗位上,我会尽心尽力让每一位逝者走好。”

“把每一位逝者当做你的亲人,你就不会感到害怕。”每主持一场告别会,对姚星来说,都是一次对生命的洗礼,“职业的转换让我懂得更加珍惜生命,珍惜身边的人。”

姚星说,一切要以家属的情绪为中心,小到面色的一个表情,大到对整个告别会现场的把握,都要让家属得到慰藉。

工作镜头:

首次主持告别会很紧张陪家属一起落泪

由于住的地方离上班的地方比较远,每天早晨5点半,姚星就起床洗漱,给自己画好淡妆、挽起头发,7点不到就到达了殡仪馆。

按照合肥的习俗,逝者家属一般都会赶在上午告别,每场告别会要持续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。

让逝者安然地离去,让生者的心灵得以慰藉。这句话的背后,姚星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

在未正式主持告别会之前,姚星进行了无数次的练习,小到一个面部表情,大到整个告别会场面的掌控。

“记得第一次是为一位年仅33岁的逝者送行,他的爱人因情绪失控扑倒上去哭晕了,面对这种突发状况,我当时很紧张,觉得任何安慰的话语都显得很无力。”回忆起那一刻,姚星再度哽咽,“我能做的只有陪着她一起流泪,让逝者多停留一会儿,让她多看一眼。”

八旬老太泪别老伴让她懂得夫妻间相濡以沫

虽然姚星还没结婚,但在一次告别会上,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送别老伴,让她懂得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沫。

“记得当时老爷爷安静地躺在那里,老太太贴耳说着话,并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存折,放在老爷爷枕边,抚摸着老爷爷的鬓发说‘省钱省了一辈子,去了那边不用再省钱了,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去陪你。’听着这些话,很心酸,当时眼泪就不自主地下来了。”姚星回忆着,眼里再次闪烁着泪花,“老夫妻俩这种相濡以沫让我深受感动,也让我想起了我爷爷去世时,奶奶送别他时的不舍。”

心得体会:

一切以家属情绪为中心语气轻重缓急要拿捏好

从那时起,姚星在每主持一场告别会前,都会跟逝者家属沟通,问清楚逝者爱人在不在现场、有多少老人过来送行等特殊群体的信息。

“如果有老人在,我们会提前准备好座椅,担心他们因过度伤心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。另外,在家属流泪时,要适时地递上纸巾,甚至帮他们擦泪。”姚星说,为让生者心灵得以慰藉,告别会现场礼仪师要关心细节,“说话的语气是轻缓还是凝重都要拿捏好,一切都要顾及到家属的情绪。”

上午忙完一场场告别会,下午姚星要跟同伴们继续布置会场,为第二天上午的告别会做准备。一年365天,每天都是这样轮换,没有固定的节假日,就算是春节,姚星也坚守在岗位上。

回到生活:

会打扮成真正的90后“小潮女”不担心嫁不出去

工作中一身黑色礼仪服,表情严肃,说话低沉,一举一动像是经尺子量过。下班后,姚星会放下挽起的头发露出马尾辫,换上休闲装,再背上双肩包,切换到生活中,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,走在街头,很难让人想象她是一名殡葬礼仪师。

生活中,浓厚的“青春味”让姚星和同龄的90后女孩没什么区别,也会窝在沙发上追青春偶像剧。闲暇时,也会把自己打扮成“小潮女”,跟同伴们去逛街,做个不折不扣的吃货,扫遍街头的小吃。

姚星所在的人本礼仪部有10多人,像她这样的90后占据了一半,而姑娘们更是撑起了“半边天”。

也许有人对“姚星们”的工作不理解或有偏见,但她们并不介意:“能为每位逝者祈福是积善存德的事。”

谈起是否愁嫁的问题,“姚星们”自信地说,虽然工作范围狭窄,接触的男孩子不多,“但我们还年轻,目前还没顾及谈恋爱,不担心嫁不出去。

发表评论